所在位置:首页 > 手机资讯 > 清明节的习俗 清明节纪念的是谁

清明节的习俗 清明节纪念的是谁

发布时间:2024-06-15 11:23:46来源:5i百科网作者:caoyx

清明节的习俗是什么呢?清明节是我们国家必过的一个节日之一,也是用来祭祖的,那么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呢?这个节日又是纪念谁的呢?感兴趣的快来看看吧。

清明节的习俗 清明节纪念的是谁

清明节的习俗

扫墓祭祖

清明节的核心习俗是扫墓祭祖,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。这一传统历史悠久,起源于奉代,并在唐朝逐渐盛行。扫墓时,人们会铲除杂草、添加新土,并摆放供品如酒食和水果。此外,还有烧纸钱、挂纸条和燃香等仪式。这些行为不仅是对祖先的尊重和纪念,也体现了家族的凝聚力和对过去的尊重。虽然现代生活节毒快,但清明扫墓的传统仍然得到广泛道循,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纽带。

插柳条

插柳条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之一,具有纪念农事祖师神农氏和预测天气的双重意义。这一习俗起源于对神农氏“教民稼穑”的尊重和纪念。在某些地方,人们会将柳枝插在屋檐下,以预测天气。古谚有“柳条青,雨蒙蒙,柳条干.晴了天”的说法,意指柳条的青翠程度可以预示即将到来的天气变化。此外,柳条具有强大的生命力,俗语“有心栽花花不发,无心插柳柳成荫"也强调了柳条的易活和繁茂特性。

踏青

又叫春游,古时叫探春、寻春等,四月清明,春回大地,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,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。所以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。

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“墓祭”之礼,大约始于周代,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,清明节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,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。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,到了唐朝,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。宋元时,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。明清时期大体承接前代旧制,清明节祭拜祖先、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然盛行。民国时期,清明节曾在1915年被规定为植树节,到1928年清明节作为植树节的历史就此终止。受汉族文化影响,中国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,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,但扫墓祭祖、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基本主题,此外还有荡秋千、蹴鞠、放风筝、植树、拔河等众多户外游乐活动,以及吃子推燕、醴酪、青团等食俗 。除了中国,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,如越南、韩国、马来西亚、新加坡等

清明节纪念的是谁

清明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。

相传春秋战国时代,晋献公的儿子重耳,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。在流亡期间,原来跟着他一道出逃的臣子,大多各奔出路去了,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,其中就有介子推。

有一次,重耳饿晕了过去,介子推就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块肉,烤熟了送给重耳吃。十九年后,重耳回国做了君主,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。

晋文公执政后,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,唯独忘了介子推。介子推看不惯这样的场面,悄然离开。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。

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,心中有愧,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。然而差人去了几趟,介子推不来。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。可是,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里时,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。晋文公便让人上山搜索,结果还是没有找到。

于是,有人出了个主意说,不如放火 烧山,三面点火,留下一方,大火起时介子推必会自己走出来的。晋文公从之。

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,熄灭后,终究不见介子推。众人上山才发现,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去了。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,准备安葬遗体,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洞,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。

掏出一看,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:割肉奉君尽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。柳下作鬼终不见,强似伴君作谏臣。倘若主公心有我,忆我之时常自省。臣在九泉心无愧,勤政清明复清明。

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,并在山上建立祠堂。晋文公还命令把绵山改为“介山”,以示纪念。后来,晋文公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,晓谕全国,每年这天禁忌烟火,只吃寒食,以祭奠介子推。

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,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。便赐老柳树为”清明柳“,并晓谕天下,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。

声明: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。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学习分享之用,如有内容图片侵权或者其他问题,请联系本站作侵删。
  • 热门资讯
  • 最新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