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在位置:首页 > 手机资讯 > 平江暴雨为何洪水排不出去 平江暴雨最新资讯

平江暴雨为何洪水排不出去 平江暴雨最新资讯

发布时间:2024-07-02 14:03:18来源:5i百科网作者:caoyx

湖南平江受到了强降雨的影响,已经出现洪涝灾害,城区水位破70年纪录。那么为什么平江县的水排不出去呢?具体的情况可以跟随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。

平江暴雨为何洪水排不出去 平江暴雨最新资讯

2024年7月2日凌晨,湖南武警某队救援人员开着搜救艇在城区搜救被困民众。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/视觉中国 图

7月1日21时30分,平江县已启动防汛Ⅰ级应急响应。当地开启全社会总动员模式,全县所有干部职工以战时状态投入抗洪抢险,紧急转移危险区群众,做好防汛救灾的各项工作。

7月2日01时20分,岳阳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发布水情快报:7月2日00时30分,汨罗江干流平江站出现77.67米的洪峰水位,超过警戒水位(70.50米)7.17 米,超过保证水位(74.00米)3.67米。

记者从湖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了解到,截至7月2日10时,汨罗江平江站水位已经下降到76.85米,相比于洪峰水位77.67米下降了0.82米。

城区多处内涝,水位逼近红绿灯

暴雨如注。据了解,自6月18日以来,平江县降雨量高达759.6毫米,为当地自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高值。

那么为什么水位一直居高不下呢?

平江暴雨为何洪水排不出去 平江暴雨最新资讯

一是副热带高压的影响。副热带高压是影响我国夏季天气的重要系统之一。在此次降雨过程中,副热带高压强盛且稳定,湖南中部地区正好位于副热带高压边缘的高能高湿区。这种高能高湿的环境,为强降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。

二是冷空气与暖湿气流的交汇。冷空气与暖湿气流的交汇是形成强降雨的重要因素。在此次过程中,东路冷空气南下与暖湿气流在湖南中部地区相遇,两者势力相当,形成的辐合线一直维持在该地区,导致降雨持续时间长且强度大。

三是“列车效应”的作用。“列车效应”形象地描述了多个降水云团连续经过同一地点,导致降雨不断累积增强的现象。在此次降雨中,对流系统的反复活动,使得多个降水云团接踵而至,加剧了湖南中部地区的降雨强度。

四是特定气象条件的“内力”支撑。除了上述外部因素外,特定气象条件的“内力”也起到了重要作用。夜间急流因充足的水汽而加强,同时白天气温快速上升后夜晚形成了强烈温差,促使暖空气上升凝结成雨,进一步增强了夜间降雨的强度。

五是地形和地理位置的影响。湖南中部地区的地形和地理位置也对降雨产生了影响。该地区多山丘陵,地形复杂,有利于水汽的抬升和凝结。同时,湖南中部地区夏季受季风影响显著,水汽来源也比较丰富。

六是降水区域高度集中重复。由于副热带高压的强势稳定以及北侧的切变线静止不动,降水区域高度集中于湖南中部地区。这种高度集中的降水使得该地区在短时间内,接收了大量降水,进一步加剧了降雨的强度和影响范围。

平江暴雨为何洪水排不出去 平江暴雨最新资讯

平江县城境内和周边拥有多条江河,主要包括:

汨罗江:是平江县内最重要的河流,流经平江县城(汉昌镇)并穿越整个县域。汨罗江在平江县境内全长约192.9公里,是县内水运、农业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。

昌江河:是汨罗江的主要支流之一,源于县北的上塔市黄桥村傅家洞墨家山。昌江河全长84公里,流域面积670平方公里,天然落差178.6米,平均坡降为0.52‰。

黄金河:也是汨罗江的主要支流之一,源于县东南长寿启明村吊水尖下芭蕉坳。全长55公里,流域面积270平方公里,天然落差402.6米,平均坡降4.1‰。

钟洞河:也是汨罗江的重要支流,源于县东北幕阜山脉南坡长庆乡高源村桃树土段。全长62公里,流域面积321平方公里,天然落差655.3米,平均坡降3.5‰。

在正常年份和季节下,平江县及其周边的降雨,会通过地表径流以及县城的排水管网,顺利进入上述江河中,也就是有非常通畅的排水通道。但是,当出现持续性的强降雨时,情况就发生了重要变化。

一方面,平江县内的河流多为汨罗江及其支流,这些河流在县城区域附近汇聚,形成了复杂的汇洪途径。然而,在强降雨过程中,各支流同时发生洪水,导致汇洪压力急剧增大。

第二,此次降雨过程持续时间长、强度大,导致土壤含水量迅速饱和,地表径流增加。这使得河水在短时间内迅速上涨,超出了河道的排洪能力。在高水位情况下,河道内的水流受到阻碍,流速进一步降低。这导致河水在县城区域内滞留时间延长,加剧了内涝情况。

第三,平江县内的河流如昌江河、钟洞河等,虽然有一定的天然落差,但平均坡降相对较小。这意味着河水在河道内的流动速度相对较慢,不利于洪水的快速排出。

第四,县城内的排水系统在面对如此巨大的洪水时显得力不从心。排水管道容量有限,难以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积水排出。同时,平江县地形复杂,多山丘陵,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洪水的自然排放。特别是在低洼地带和河流交汇处,洪水更容易积聚并形成内涝。

声明: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。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学习分享之用,如有内容图片侵权或者其他问题,请联系本站作侵删。
  • 热门资讯
  • 最新资讯